公共服务

学院新闻

当前位置是: 首页 -> 公共服务 -> 学院新闻 -> 正文

“桑小果”志愿服务队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圆满完成

作者: 发布时间: 2025-09-01 浏览次数:

向下扎根,向上生长,在实践中淬炼青春本色!8月26日至29日,由学院党委委员、副院长王军带队的“桑小果”志愿服务队走进凉山州金阳县百草坡镇,开展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团队以脚步丈量土地,用行动传递温暖,在“过去——现在——未来”的时光脉络中,留下了属于青春的奋斗印记。

一、探馆忆往昔:在历史脉络中汲取奋进力量

第一站,“桑小果”志愿服务队来到凉山彝族历史博物馆。馆内丰富的文物、影像与文字资料,系统梳理了彝族人民从奴隶社会到现代文明的变迁历程。从旧时的生产生活工具,到记载民族文化的古籍文献,每一件展品都在诉说着彝族同胞坚韧不屈的奋斗史。志愿者们在参观中深刻认识到,今日民族地区的发展成果来之不易,更坚定了为民族团结与乡村振兴贡献力量的决心。

不同于凉山彝族历史博物馆的宏观叙事,丙乙底村史博物馆聚焦丙乙底村的“微观变迁”:老照片里的土坯房变成了如今的砖混新居,手写的“脱贫台账”升级为数字化的“乡村振兴档案”,曾经的“穷山沟”如今发展起特色种植产业。一张张对比鲜明的图景,让志愿者们直观感受到乡村振兴战略给村庄带来的翻天覆地的变化。

二、走村察当下:在乡情调研中把握基层脉搏

“大伯,您家现在主要靠什么增收?”“阿姨,村里的医疗和教育条件您觉得满意吗?”在百草坡镇热柯觉中心村,志愿者们走进村民家中,开展乡情调研。大家围坐在农家院坝里,与村民拉家常、听心声:有的村民分享靠种植青花椒、苦荞实现年收入翻倍的喜悦;有的老人感慨“现在看病能报销,养老有补贴,日子比以前舒心多了”。志愿者们认真记录每一条诉求与建议,不仅摸清了乡村发展的“现状和家底”,更在与村民的真诚交流中,读懂了基层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交流中,志愿者们发现部分独居老人家中杂物堆积、地面蒙尘,便主动拿起扫帚、抹布忙活起来。阳光洒落在干净整洁的地面上,老旧房屋焕然一新。志愿者们挥洒汗水把温暖实实在在地送到了村民的心坎上,用行动续写着与基层群众的温情故事。

调研之余,实践队与热柯觉中心村的党员、村民代表齐坐在一起,共上一堂意义特殊的党课。大家挺直腰背、神情专注,时而聆听,时而点头,偶尔感悟。谈及这些年村里的变化,产业有了规模、日子有了盼头,不少人眼角带着笑意,言语里满是对党的感恩,在温暖的互动与真挚的情感里,让大家更坚定了跟着党建设好家乡的信念。

三、护苗向未来:在爱心帮扶中传递温暖火种

为助力乡村儿童成长,在丙底镇九年一贯制学校,志愿者们为可爱的同学们带来了一份份饱含关切与期许的礼物,并精心策划设计了“六个一”帮扶活动:欢快的儿歌旋律,唤醒孩子们脸上纯真烂漫的笑容;飞扬的篮球身影,迸发少年们心中无限蓬勃的激情;悠扬的古诗诵读,在耳畔铸就起浸润心灵的文化长廊;轻盈的舞蹈姿态,舞出校园里满是朝气的活力青春;斑斓的绘画笔触,绘就孩子们心中对未来的美好梦想;精彩的励志电影,展现出光影世界的向上和希望。

这些丰富的艺术形式,化作志愿者与孩子们之间紧密相连的纽带。不仅为孩子们的精神世界注入了鲜活色彩,更让孩子们在亲身体验中感受多元文化的独特魅力,在心中播下自信火种,为筑牢成长根基添砖加瓦。

此次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引导青年学子在触摸历史脉络中坚定理想,在乡情现状调研中增长本领,在爱心帮扶行动中理解责任,既是将课堂知识与基层需求深度融合的具体行动,也是学院落实实践育人工作的生动体现,为学院培养“知行合一、实干担当”的时代新人注入了鲜活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