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习近平有关“人民群众日用而不觉的共同价值观念”的重要论述蕴含着一系列新观点新思想,丰富了马克思主义文化结构理论,深化了对唯物史观“现实的人”的理解,凸显了人民群众的历史文化主体地位,揭示了价值观念“觉”与“不觉”之间的辩证转换。其普遍性启示在于:各项工作只有契合人民群众日用而不觉的共同价值观念才会受到拥护、取得实效,激活和光大人民群众日用而不觉的共同价值观念是做好宣传思想文化工作的重要方法,将党的思想主张变成人民群众日用而不觉的共同价值观念是宣传思想文化工作基础性、战略性的任务。
[关键词] 习近平文化思想;日用而不觉;共同价值观念;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作者简介] 沈湘平,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教授,北京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
“人民群众日用而不觉的共同价值观念”[1]15是习近平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提出的一个全新概念。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在不同场合多次作出相关重要论述,至今形成了一系列新观点新思想,成为习近平文化思想的重要内容。准确把握这些新观点新思想,深刻认识其对马克思主义文化思想乃至唯物史观的丰富发展,切实领会其对于各项工作的普遍性启示,是学习贯彻习近平文化思想的应有之义和必然要求。
一、准确把握习近平相关重要论述蕴含的新观点新思想
综观习近平在不同场合从不同角度有关“人民群众日用而不觉的共同价值观念”的重要论述,其蕴含的新观点新思想可以总体归纳如下:
第一,中国人一直传承着作为文化基因和根本规定的日用而不觉的共同价值观。习近平在我国百万年人类史、一万年文化史、五千多年文明史的大历史中思考中国人的精神特质。他深刻指出,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积淀了中华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形成了中国人看待世界、看待社会、看待人生的独特价值体系、文化内涵和精神品质,“其中最核心的内容已经成为中华民族最基本的文化基因”,[2]“是我们区别于其他国家和民族的根本特征”。[3]我国的考古发现不仅展示了中华文明起源,而且展示了中华民族的历史脉络,“说明了中华民族和中华文明多元一体、家国一体的形成发展过程”,进而“揭示了中国社会赖以生存发展的价值观和中华民族日用而不觉的文化基因”。[4]相对于今天的中国人来说,这一日用而不觉的文化基因是先验地存在的,是遗传而来的。习近平郑重地将这种代代相传的文化基因理解为中国人之为中国人的根本规定:“我们生而为中国人,最根本的是我们有中国人的独特精神世界,有百姓日用而不觉的价值观。”[5]171这也是中华民族文化自我的重要标识和文化主体性的内在支撑。
第二,同广大人民日用而不觉的价值观念融通是科学社会主义在中国成功的重要经验。习近平在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从理论到实践、从一国到多国500多年历程的大视野中反思科学社会主义在中国的成功。他深刻指出,“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后,科学社会主义的主张受到中国人民热烈欢迎,并最终扎根中国大地、开花结果,决不是偶然的,而是同我国传承了几千年的优秀历史文化和广大人民日用而不觉的价值观念融通的”。[6]他还深入分析指出,之所以两者能够融通,就在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蕴含的天下为公、民为邦本、为政以德、革故鼎新、任人唯贤、天人合一、自强不息、厚德载物、讲信修睦、亲仁善邻等,作为中国人民在长期生产生活中积累的宇宙观、天下观、社会观、道德观的重要体现,以及一系列关于国家制度和国家治理的丰富思想,同科学社会主义价值观主张具有高度契合性,而且这些都成为了广大人民日用而不觉的价值观念。换言之,回望过去,科学社会主义如果不能和广大人民日用而不觉的价值观念融通,就不可能在中国生根发芽、根深叶茂,走出这么成功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第三,同人民群众日用而不觉的共同价值观念融通是“第二个结合”的重要内容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必然要求。“两个结合”是我们取得成功的最大法宝,也是进一步推进党的理论创新的科学方法和根本遵循。在论及“第二个结合”时,习近平多次强调,不仅要把马克思主义思想精髓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华贯通起来,而且要把马克思主义思想精髓“同人民群众日用而不觉的共同价值观念融通起来”。也就是说,“同人民群众日用而不觉的共同价值观念融通起来”本就是“第二个结合”的题中之义和重要内容,这是人们在谈到“第二个结合”时容易忽视的方面。只有完整领会和全面做到“第二个结合”,才能充分将中华民族的伟大精神和丰富智慧更深层次地注入马克思主义,“不断赋予科学理论鲜明的中国特色,不断夯实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历史基础和群众基础,让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牢牢扎根”。[1]15应当说,夯实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群众基础,主要依靠把马克思主义思想精髓同人民群众日用而不觉的共同价值观念融通起来。展望未来,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只有有效同人民群众日用而不觉的共同价值观念融通,才不会割断魂脉和根脉,才不会犯颠覆性错误。
第四,要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成为百姓日用而不觉的行为准则。核心价值观是一个民族赖以维系的精神纽带,是一个国家共同的思想道德基础和重要稳定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当代中国的兴国之魂,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凝魂聚气、强基固本的基础工程,关键在于真正入脑、入心,沉淀在血液里,融会到行动中,成为全体人民日用而不觉的共同价值观。习近平明确要求,“我们要在全社会大力弘扬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使之像空气一样无处不在、无时不有,成为全体人民的共同价值追求,成为我们生而为中国人的独特精神支柱,成为百姓日用而不觉的行为准则”;[7]“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贵在坚持知行合一、坚持行胜于言……要注意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日常化、具体化、形象化、生活化,使每个人都能感知它、领悟它,内化为精神追求,外化为实际行动”。[8]着眼实际,能否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转化为百姓日用而不觉的行为准则,是检验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否成功的重要标准。
第五,重视党内文化日用而不觉的特点,推动把党的纪律内化为党员、干部日用而不觉的言行准则。解决中国的问题关键在党,新时代中国共产党持之以恒推进全面从严治党,深入推进新时代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以党的自我革命引领社会革命。习近平指出,党的政治建设决定党的建设方向和效果,营造良好政治生态则是党的政治建设的基础性、经常性工作。作为党内政治生活灵魂的“党内政治文化‘日用而不觉’,潜移默化影响着党内政治生态”。[9]因此,如何基于日用而不觉的特点加强党内政治文化建设是项极其重要的工作。与此同时,党的纪律是党的各级组织和全体党员、干部必须遵守的行为规则,是维护党的团结统一、完成党的任务的保证。习近平强调在全面加强党的纪律建设过程中要“推动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党员、干部把党的纪律内化为日用而不觉的言行准则”。[10]党员、干部本就是人民群众的一员,注重党内政治文化日用而不觉的特点,推动把党的纪律内化为党员、干部日用而不觉的言行准则,与确认人民群众具有日用而不觉的共同价值观的同时要求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为日用而不觉的行为准则在逻辑上是完全一致的,差别只在党内有了基于党的先进性的更高要求。
二、习近平相关重要论述丰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文化思想乃至唯物史观
作为习近平文化思想的重要内容,“人民群众日用而觉的共同价值观念”这一全新概念的确立及其相关思想的论述,是“第二个结合”的生动体现,丰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文化思想乃至唯物史观。
第一,丰富了马克思主义文化结构理论。广义的文化包括物质文化、制度文化、精神文化,其中精神文化是最深层的文化存在形态,也是一般所理解的文化即狭义的文化。这种文化又包括自觉形态和非自觉形态或自发形态两种。前者更多指政治法律思想、道德、艺术、宗教、哲学以及科学等社会意识形式;后者更多指社会心理、风俗、习惯等。过往我们更多关注精神文化的自觉形态,“人民群众日用而不觉的共同价值观念”鲜明凸显了思想观念特别是价值观念的非自觉形态即日用而不觉的存在形态。所谓“日用而不觉”,一方面是“日用”,就是在日常生产劳动、衣食住行、婚丧嫁娶、待人接物等活动中经常性使用,日用的价值观念属于与科学、理性相对的生活世界,是社会历史及思想文化最世俗的基础;另一方面是“不觉”,这样的共同价值观念并没有明晰、系统、自觉的表达,而是“存在于一种模糊笼统的状态之中”,[11]以风俗、习惯、传统等表现出来。从文化结构角度看,“人民群众日用而不觉的共同价值观念”不仅揭示了文化及其价值观念有一个非自觉存在形态的客观事实,而且明确了这一存在形态在整个精神文化结构中的基础性地位,大大推进了人们对自发形态的文化,特别是作为其核心的价值观念的认识。
第二,深化了对唯物史观“现实的人”的理解。现实的人是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出发点。所谓现实的人是指处于一定社会历史条件下进行一定物质生产实践的、发生一定社会关系的、有生命的、有思想观念和意识的整体的人。既往我们更多注意到这种“现实”规定中实践的发达形式和思想观念的自觉理性形态。马克思认为思想观念上本就存在“素朴的人民园地”,[12]17-18“素朴”不等于“无”,而是处于自发的、不发达的形态,用以说价值观就意味着人民拥有其自在的、不自觉的价值观。从人的意识结构分析,日用而不觉的部分正是人的文化心理结构部分,它超越个体的生理本能,又非纯粹理性,而是涉及情绪、欲望等复杂的精神心理活动,体现为生活态度、思维定式、情感偏好、价值取向等,是人性中最缄默、深层、恒常的部分。比之于自由自觉的思想观念,人民群众日用而不觉的共同价值观念具有更直接、更鲜活的生命实践特征,可以说是文化、价值观念的人格化存在。马克思曾经深刻指出,理论只要彻底就能说服人,就能变成伟大的物质力量,而“所谓彻底,就是抓住事物的根本。而人的根本就是人本身”。[12]11“人民群众日用而不觉的共同价值观念”正是遵循这一原则对“人本身”进行开掘所达到的科学认识,体现了理论的彻底性,使我们对“现实的人”有了更加立体、深刻的理解。
第三,凸显了人民群众的历史文化主体地位。“日用而不觉”最早语出《周易•系辞上》:“一阴一阳之谓道……百姓日用而不知,故君子之道鲜矣”。“人民群众日用而不觉的共同价值观念”与之相比,有两点值得注意。一是“不觉”与“不知”的差异。据考证,唐代吴仲舒的《南风之薰赋》将“日用而不知”写作“日用而不觉”,此后两种表述都流传下来。其实,正如朱熹所言:“知,谓识其事之所当然。觉,谓悟其理之所以然”(《四书章句集注•孟子集注》)。知的对象侧重于事情真相、实际情况,觉的对象更侧重事情背后的事理;知重在“知他”,觉重在“自觉”。现实中常有“知而不觉”的情况,日用而不觉尤其适合于描述当代人有所知但未必觉的状况。更重要的是第二点:“百姓”地位的不同。《周易》语境中的主体其实不是百姓而是君子,超越“百姓日用而不知”的状态恰恰是成为君子、圣人之道。也就是说,尽管其揭示了“百姓日用而不知”的事实,但并不是从百姓、人民的立场出发,而是强调君民之别、圣愚之分,千百年来的思想文化精英创造说、精英主体说莫不如是。唯物史观从根本上说就是人民史观,马克思主义传统上十分重视人民群众在文化创造中的主体地位,但进入到历史文化结构深层予以阐发的并不多见。习近平明确使用了“人民群众”这个马克思主义概念——有时说的“百姓”也是当作如是解,其“人民群众”“百姓”毫无疑问是主体。“人民群众日用而不觉的共同价值观念”并不是需要被超越的消极存在,相反恰恰是我们必须主动与之融通、获得其支持的积极存在——习近平在谈及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时还明确要求要使之“同农民群众日用而不觉的共同价值理念结合起来”。[13]这是“人民至上”“以人民为中心”在历史文化深层结构的鲜明体现。
第四,揭示了价值观念“觉”与“不觉”之间的辩证转换。首先,人民群众日用而不觉的价值观念并不神秘,不过是由以往经验积淀而成。正如马克思指出的,“意识在任何时候都只能是被意识到了的存在,而人们的存在就是他们的现实生活过程”。[12]525在当下看来是先验的价值观念不过是以往人们的社会存在即现实生活过程反映的积淀、传承,这就是从“经验”到“先验”的秘密。我们生而为中国人的日用而不觉的价值观正是千百年来中华民族生产生活实践中积淀而来的。其次,业已形成的日用而不觉的价值观念在一定条件下可以转变为理性自觉的价值观。孟子讲,仁义礼智的善端“非由外铄我也,我固有之也,弗思耳矣”(《孟子•告子上》)。也就是说,善端之所以没有发扬光大,根本原因在于“弗思”,故日用而不觉。转变的枢纽在于“思”。马克思所谓“思想的闪电击中素朴的人民园地”,[12]17-18也就是要用彻底的理论说服人、掌握群众,使人们进入到自由自觉状态。习近平指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就充分体现了对包括百姓日用而不觉的价值观在内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升华。今天,在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理性之光的照耀下,人民群众日用而不觉的共同价值观念正被不断激活,成为支配人们能动创造的自觉力量。再次,理性自觉的价值观在一定条件下可以转化为日用而不觉的价值观。习近平反复强调要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成为百姓日用而不觉的行为准则”,党员干部要“把党的纪律内化为日用而不觉的言行准则”,就是要求完成从“经验”变“先验”、由自觉到本能的过程。从更广视野看,人民群众日用而不觉的共同价值观念既有连续性和稳定性,也具有生成性、开放性,始终在“觉—不觉—觉”的辩证运动中发展。今天,人民群众日用而不觉的共同价值观念,不仅沉淀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基因,而且内化了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精华,甚至包含着一些其他文明的优秀因子。
三、习近平相关重要论述对各项工作的普遍性启示
明体达用、体用贯通是习近平文化思想的重要特征。习近平有关“人民群众日用而不觉的共同价值观念”的新思想新观点及其蕴含的深刻道理学理哲理对于我们做好宣传思想文化工作、深入推进新时代党的建设伟大工程乃至其他各项工作都具有重要的普遍性启示。
第一,各项工作只有契合人民群众日用而不觉的共同价值观念才会受到拥护、取得实效。习近平反复强调,“人民拥护不拥护、赞成不赞成、高兴不高兴、答应不答应”是“衡量一切工作得失的根本标准”。[14]人民群众对我们的工作形成何种态度非常重要的一条就看我们的工作是否契合他们日用而不觉的共同价值观念。相对于我们的各项工作和主张,人民群众日用而不觉的共同价值观念在某种意义上形成了一种先在的筛选机制,能与之契合、融通的思想主张才能获得人民群众的拥护和支持。群众路线是我们党的生命线和根本工作路线。密切联系群众是党的优良作风、制胜法宝和最大政治优势。真正做到坚持群众路线、密切联系群众就不能停留于理性认知层面,而必须深入到日常生活层面,主动融通、接驳人民群众自在的大众智慧即日用而不觉的共同价值观念。这样才能真正与人民群众同气连枝、血脉相连。所谓“虚心向人民学习,倾听人民呼声,汲取人民智慧”,[15]读懂人民群众日用而不觉的共同价值观念是非常重要的内容。否则,漂浮于半空,脱离群众,就会事倍功半,久而久之会丧失群众基础。特别需要指出的是,在工作中不仅要调查研究人民群众日用而不觉的共同价值观念,在方式方法上贴近人民群众日用伦常生活,而且在工作成效方面尤其要注意人民群众的“感受”。习近平反复强调各项工作的实际成效要“让人民群众切实感受到”,[16]使人民群众有更多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工作实效不能以党员干部的“觉得”为依据,而必须以人民群众的生活“感受”为标准。
第二,激活和光大人民群众日用而不觉的共同价值观念是做好宣传思想文化工作的重要方法。人民是创造历史的英雄,是社会进步的根本动力。在党的领导下,做好各项工作最根本的一条是要充分激发人民的历史主动精神,充分发挥人民群众的主体性作用,这也是教育人民这一宣传思想文化工作首要政治任务之一的本质要求。如何充分激发人民的历史主动精神、发挥其主体性作用大有学问,是一个系统工程,而激发其价值内驱力是最关键、最有效的一招。人民群众在价值观念上并非白纸一张,并不完全依赖外在的灌输,而是拥有着千百年来不断从先验到经验积淀下的日用而不觉的共同价值观念。按照中国传统文化的理解,百姓日用而不觉的“道”与“君子之道”其实是同一个道,朱熹认为道“则人伦日用之间所当行者是也”(《四书章句集注•论语集注》),“不待求之民生日用彝伦之外”(《四书章句集注•大学章句》);王阳明更有良知、道“不离日用常行内,直造先天未画前”(《别诸生》)的著名观点。今天,在一定程度上我们可以说,人民群众日用而不觉的共同价值观念是“本性具足”的共同价值观念。我们通过宣传思想文化工作教育人民决不是从无到有的建构,而是在尊重、理解、解读人民群众日用而不觉的共同价值观念的基础上加以引导、激活、升华和光大。一言以蔽之,要创造契机使人民群众日用而不觉的共同价值观念变成理性自觉的价值追求与价值规范,从而爆发出更为自觉和强大的主体力量。
第三,将党的思想主张变成人民群众日用而不觉的共同价值观念是宣传思想文化工作基础性、战略性的任务。宣传思想文化工作事关党的前途命运,事关国家长治久安,事关民族凝聚力和向心力,其中心环节在于统一思想,使人民群众接受和践行党的思想主张。我们不仅要在理论认知意义上使党的思想主张“入脑”,而且更要使之“入心”。在很大程度上,对于广大人民群众而言,实现后者更为重要也更加困难。正如习近平深刻指出的,“一种价值观要真正发挥作用,必须融入社会生活,让人们在实践中感知它、领悟它”;在工作中始终“要注意把我们所提倡的与人们日常生活紧密联系起来”,[4]165切实落细、落小、落实,进而让人民群众在日常生产生活实践中受到经常性熏习,潜移默化,不断内化,最终达到日用而不觉的程度。也就是说,最终不仅要使党的思想主张及其提倡的价值观变成人民群众自己的价值观念,而且从人民群众的角度看要由他律变成自律,成为自己的文化本能,在生产生活实践中跨越逻辑推理、理性抉择,不假思索,油然而生,并且能“发而皆中节”(《中庸》),恰到好处。哲学家海德格尔谈到哲学的作用时曾说,当进入“一种不言自明的状态,而在此时早已把原初的哲学忘记了”[17]的时候,哲学才真正发挥了作用。冯友兰先生在其名著《中国哲学简史》结尾时说:“人必须先说很多话,然后保持静默。”[18]这种“忘记”(知识)和“保持静默”的状态正是真正入脑入心的理想状态。当所有的轰轰烈烈都归于平静时,往往才真正到了收获时节。
参考文献:
[1] 习近平著作选读,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3.
[2] 习近平.在纪念孔子诞辰2565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暨国际儒学联合会第五届会员大会开幕会上的讲话[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4:282.
[3] 习近平.在敦煌研究院座谈时的讲话[J].求是,2020,(3):5-6.
[4] 习近平.建设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考古学更好认识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中华文明[J].求是,2020,(23):7.
[5] 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1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8.
[6] 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3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20:120.
[7] 习近平.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J].求是,2024,(20):19.
[8] 习近平在上海考察时强调:当好全国改革开放排头兵不断提高城市核心竞争力[N].人民日报,2014-05-25(1).
[9] 习近平.增强推进党的政治建设的自觉性和坚定性[J].求是,2019,(14):8.
[10] 习近平.在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第二次全体会议上的讲话[J].求是,2024,(18):11.
[11] 余英时.中国思想传统的现代诠释[M].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6:45.
[12]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13] 习近平.加快建设农业强国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J].求是,2023,(6):15.
[14] 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2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7:40.
[15] 习近平.在第十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8-03-21(2).
[16] 习近平.在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题教育工作会议上的讲话[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3:15.
[17] [德]海德格尔.形而上学导论[M].熊伟,王庆节,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6:12.
[18] 冯友兰.中国哲学简史[M].涂又光,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3:3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