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师资队伍

当前您的位置: 网站首页 - 师资队伍 - 正文

“无诈校园“知识讲座

 

来源: 日期:2020-10-29 作者: 浏览量:

长期以来,诈骗集团侵害的不单单只是某个个体,而是整个社会群体。不仅对群众的钱财造成伤害,还会破坏整个社会的稳定秩序和安定环境。对诈骗集团必须坚决“亮剑”、果断出击。1029日下午530分,康河派出所的周涛警官在四川商务职业学院学术报告厅为四川商务职业学院会计系的同学们宣传防诈骗知识。

在这个信息化的时代,防诈知识和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网络世界的飞速发展,虽然为我们生活带来便利,但也不可避免存在隐患。周涛警官分别为我们介绍了“链接式”、“虚假机构”、“校园贷款”等校园诈骗的多种手段以及教我们如何识破和防止被骗,鼓励同学们树立良好的心态应对。

校园诈骗的危害?

在已发生的电信诈骗案件可以看出,校园电信诈骗的涉案金额少则几千元多则几万元。对本无收入的学生而言损失巨大,也会导致家庭经济负担急剧增加,同时大大加剧了学生精神负担,让学生产生强烈的自责和悔恨感,严重者甚至导致心理障碍或者产生轻生的想法,因此校园电信诈骗对大学生的直接间接伤害极其严重。

校园诈骗的主要手段?

电信诈骗通过冒充学校班主任、辅导员、学校招生工作人员、学校财务人员进行诈骗,其主要借口是欠学费、重修学分费用、各种考试费用等,向学生或者学生家长实施诈骗。冒充学生向家长索要生活费、考试费、培训费等。冒充学生向同学借钱等。他们利用家长的爱子心切以及学生单纯的弱点进行诈骗,欺骗性非常强。

大学校园诈骗的原因分析?

大学生作为活力强对新鲜事物接受快的群体,是网购主体,熟练使用微信支付、QQ支付等网络支付方式,加之大学生心理单纯,防范意识不强,遇到电信诈骗,很容易使用网络支付等手段完成付款操作,因此针对大学生的电信诈骗成功率很高。

如何防止被诈骗?

不要轻信没有留固定电话和办公地址的招聘广告,任何要求垫资的兼职和刷单返利都可能是诈骗。

对于关乎自身信息、财产安全的事,多方求证,不要轻易相信他人的一面之词,轻易透露个人信息,甚至将身份证借与他人使用。

远离网络不良行为,不轻信陌生人,并向陌生人泄露身份和家庭等敏感信息。

凡是涉及借款、汇款等问题,一定要多方求证,核实对方身份后再做决定。

任何来路不明的网络链接、二维码都不要打开,如网上测试、来历不明的二维码、手机短信中的链接、社交平台上的链接等,如要使用请先核实内容。

本次参与讲座的同学们都获益匪浅,充分认识到此次讲座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同学们应发挥主观能动性,一起来维护我们校园的安全,建设和平无诈校园!